昭苏县的风俗民情
美丽的昭苏草原上生活着哈萨克、汉、蒙古、维吾尔、回、柯尔克孜、塔塔尔、乌孜别克、锡伯、俄罗斯、塔吉克等21个民族。哈萨克族哈萨克族是草原游牧民族,日常生活习俗带有明显的牧区特点,衣食住行文化娱乐都富有浓郁的草原气息。哈萨克人性情直爽、热情好客,而且都是骑马高手,赛马、“姑娘追”、叼羊、马上角力、阿肯弹唱都是他们的终生伴侣。赛马昭苏是汉武大帝歌赋中所盛赞“腾昆仑,历西极”的天马的故乡,自古就以盛产良马著称,马文化历史悠久,有进行各种传统和现代马术运动的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每年盛夏时节,牧场上绿草如茵,马壮羊肥,牧民们在劳动之余,成群结队自发地组织赛马活动。牧民们还将赛马分为走马比赛和跑马比赛,那个时候,草原上到处是奔腾的骏马,马背上英俊潇洒的哈萨克小伙子极尽英勇矫健之本色。 姑娘追“姑娘追”,哈萨克语称“克孜库瓦尔”,它是哈萨克青年们最喜爱的一种马上体育游戏,也是男女青年相互表白爱情的一种别致方式,常在喜庆时举行。关于“姑娘追”,有许多美丽的传说,其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一只白天鹅化为女子,和一位猎人结为夫妻,成为哈萨克人的始祖。他俩结婚那天,骑着两匹白色的骏马,象白天鹅一样,飞来飞去,互相追逐。据说这就是姑娘追最早的由来。 “姑娘追”一般在夏秋季节繁花争艳的草原上举行,远近牧民都骑马前来参观。活动一开始一对对未婚青年男女向指定地点并辔慢行。去时,小伙子可向姑娘任意笑谑或求爱,姑娘只能默默倾听,不能生气;返程,小伙子必须策马急驰,姑娘则在后挥鞭追打。姑娘若追上小伙子可任意鞭打,有时因双方相互爱慕,姑娘不忍心打,则只是做出打的动作。 叼羊叼羊是哈萨克民族为祈祷祝福而举行的一种娱乐活动。叼羊活动对抗性强,争夺激烈,又是一种集勇猛、顽强和机智于一体的马背体育竞赛。叼羊是各族群众普遍喜爱的传统体育活动,特别是哈萨克、柯尔克孜、塔吉克等牧民更是擅长这种独特的马上运动。 参加叼羊的人数可多可少,少则可以几十人,多则上百人,比赛分两队。比赛开始,主持人首先祈祷。参加者向主持人祝福,而后将主持人献上的一只两岁左右的白色小羊宰杀,割去头和蹄,扎紧食道,放置于开阔的草坪上。宣布比赛开始后,参赛者蜂拥而上,马快者抢先一步将羊俯身拾起,夹在蹬下或驮着,慌不择路地奔跑。其他骑手不甘示弱,紧追不舍,飞马上前争夺,夺得难解难分。有时会有数百骑围作一团,左拥右挤。在比赛中,经反复多次较量,小羊数易其主。最后,得胜者在鸣金声中怀抱战利品,在坐骑的长嘶声中和观众的热烈欢呼声中冲出赛场。之后,得胜者当场将羊烤熟,邀众骑手共享,将此肉称为幸福肉。 盛夏时节,牧场上绿草如茵,马壮羊肥,牧民们在劳动之余,成群结队自发地组织叼羊活动。牧民们还将现代篮球比赛规则引进到传统的叼羊活动中,叼羊活动开始时,骑手分红、蓝两队,每队五乘,在马背上把所叼羊只传来传去,叼夺潇洒自如。蒙古族蒙古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那达慕大会”不仅要举行赛马、射箭、摔跤等运动,还是一年一度的物资交流大会。蒙古族热情好客,待人真诚,特别尊重长辈,主要从事畜牧业。维吾尔族维吾尔族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艺术,族源可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游牧于中国北方的“丁零”人。民间工艺品有图案丰富的地毯、挂毯、丝绸衣料、刺绣、花帽和铜壶、小刀、民族乐器等。他们的特色食品有馕、奶茶、抓饭、拉面、烤羊肉等。维吾尔族人的主要节日有肉孜节和古尔邦节,节日里不但唱歌跳舞,还举行叼羊、摔跤等活动。柯尔克孜族柯尔克孜族以畜牧业为主,他们礼貌待客,总是用家中最好的东西来招待客人,本民族节日“诺芬孜节”和“圣西曼节”,弹唱“考姆兹”,举办叼羊、赛马、摔跤、竞赛枪法等娱乐活动。塔吉克族塔吉克过着半定居半游牧的农牧生活,热情好客,讲究礼节。他们崇尚山鹰,主要舞蹈是模仿山鹰动作,“纳衣”—山鹰骨制成的伴奏短笛音律效果非常好。塔塔尔族塔塔尔族他们的文化教育事业具有优良的传统,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民族音乐以豪放的草原情调为特色。他们最爱洁净,住房总是收拾的很干净,周围还种满各种花草树木,环境幽雅。
关联稿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