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长调
蒙古族长调具有漫长而悠久的发展历史。根据历史文献、民间口碑、中外研究成果来看,基本判断其大约产生于狩猎生产时期,形成于游牧生产阶段,至今已走过两千多年的发展历史。
“长调”蒙古语为“乌吐都”,意为“悠长的歌”。节奏自由,属于非均分律动节奏形式,字疏腔长,经常在蒙古族具有礼仪性的敬酒仪式上演唱。
新疆蒙古族长调民歌从题材上概括起来可以分为历史歌曲、赞颂歌曲、怀念歌曲、爱情歌曲、习俗歌曲、劳动歌曲、新民歌及其他歌曲。
歌词多短小精炼,结构严谨,一般属于上下两大句的排比句式。歌词韵律主要采用头韵,往往以腔从词,曲调随着歌词的变化而做局部的变化。长调民歌的曲调悠长,唱词的后面紧接拖腔部分,拖腔的演唱多以假声,同时伴以哎、噢、啊等声腔。由于方言中韵母的发音部位靠后,因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演唱风格。
生活在新疆的蒙古族在节日、婚礼、聚会、待客等场合,有唱歌、敬酒、敬献哈达的风俗习惯,敬酒时视不同的对象演唱内容不同的长调民歌。流行在新疆各地区的长调民歌往往是歌词大同小异,而曲调各有差异,曲式结构绝大多数都属于两个乐句或四个乐句构成的单乐段结构。
生活在新疆的蒙古族长调民歌的音乐形象在粗犷之中蕴含细微,豪放之中蕴含优美。它体现了生活在新疆的蒙古族人民的个性,同时也显示了他们天才的创作才能。传承兼有家传、师传和通过参加传统活动自然习得。目前由于文化生态的变异,新疆蒙古长调民歌面临传承危机。
关联稿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