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正在重新定义昭苏
“标”是投射器,“准”是靶心。标准合用,既可解释为衡量人或事物的依据或准则,也具有榜样、规范的意思。
昭苏,天马故乡,资源禀赋优异,生态环境独特,文化底蕴厚重。为破解县域发展瓶颈,实现产业要素全面提升,“标准”这个词和其蕴含的丰富内容,悄悄进入昭苏,并正在重新定义昭苏。
标准,鼓起了昭苏人的钱袋子
1月13日晚,昭苏县马产业发展管理办公室负责人李海从乌鲁木齐市返回,他此次带到自治区标准化研究院评审的《伊犁马礼仪仪仗型选育技术规程》《种公马精液采集技术规程》和《马常见不孕症防治技术规程》三个标准顺利通过,这为伊犁马良种繁育标准化体系又补上重要一环。
昭苏军马场职工阿星在家中又接待了6批客人,这些人都是慕他家饲养的赛马“黑风”之名而来的。这匹“黑风”已经6岁,2018年4月和5月,阿星的哥哥尼曼带着“黑风”,在中华民族大赛马·2018传统耐力赛首站比赛和2018第二届中国·河北速度赛马公开赛中,先后夺得15公里、20公里和28公里耐力赛三个项目的冠军。由此,“黑风”被新疆马圈中人尊称为伊犁马的“马王”。
6年前,昭苏县开始实施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将昭苏马场的速步马培育列入重要的支持内容,项目引进法国速步马等专用品种,通过科学系统的改良,选育和培育我国自主专门化速步马新品种。昭苏由此开始伊犁马良种繁育标准化体系建设工作。
所谓标准化,是指在经济、技术、科学和管理等社会实践中,对重复性的事物和概念,通过制定、发布和实施标准达到统一,以获得最佳秩序和社会效益。
2017年,国家伊犁马良种繁育标准化示范区项目落地昭苏,该县以标准化示范为支撑推进产业发展,与疆内外高校建立了产学研合作体系,围绕良种繁育、健康养殖、疫病防控、调教训练等生产关键点,深入挖掘产业短板,初步建立了伊犁马良种繁育、健康养殖、调教训练、疫病防控、性能测定五大体系,完成伊犁马相差标准40项,其中已编制发布31项、通过评审9项,基本构建了伊犁马生产标准体系。
2019年11月,昭苏伊犁马良种繁育国家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区通过国家标准委的验收,并作为第九批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项目的十个优秀代表之一,在全国的总结表彰会上作经验交流发言。昭苏作为“天马故乡”的定义,有了硬核内容。
2019年,昭苏全县马匹存栏10.78万匹,马产业直接产值4.07亿元,占该县畜牧业产值的31.72%;农牧民人均马产业收入2460元,马产业对农村新增人均可支配收入的贡献率为12.1%。通过采取育马养马、新型经济体发展、文化旅游、赛马赛事、技能输出等措施,创造就业岗位3000余个。
标准,充实了昭苏人的脑瓜子
2011年,昭苏县就出台了县域标准化工作推进的长期计划。2015年,昭苏县向国家标准委申报国家伊犁马良种繁育标准化示范区并获得批准。借助这一东风,2016年4月,昭苏县召开了有史以来第一次标准化建设推进会议。项目启动后,国家标准委每年给昭苏县拨付15万元项目资金,用于标准的编制、宣贯和监督。
虽然昭苏培育马已有60余年的时间,但上世纪80年代后马的用途发生了变化,农业生产力快速发展,马作为役用和挽力失去了作用,马产业的发展很迷惘,马的研究、马品种的培育都停滞不前。2010年后,全国马术俱乐部开始大规模发展,到2013年全国马术俱乐部发展到800多家,2019年更是发展到1800多家,马的消费开始规范,对马的功能需求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昭苏县抓住这一机遇,从原来只强调生产的种源方向培育,开始通过建立标准化体系根据市场进行规范化生产。特别是在2012年之后,昭苏县马产业的发展方向渐渐清晰,从政府到民间,发展马产业、提升马产业、把马产业真正转化为引领群众增收的抓手这一思想逐步统一。
李海对这一工作的体会尤其深刻。他说,在标准化工作实施之前,昭苏马产业的科研都是上级产业主管部门或专业院校确定研究课题,昭苏只负责提供素材。在历届县委的重视下,实施国家支撑计划后,昭苏的马产业与科研院所及产业主管部门形成了一个双向关系,生产实际、科研方向和市场需求三者才开始真正匹配。
昭苏县两个国有马场按照良种马繁育标准化培育的马,如果有一个显赫的父亲,马驹子可以卖到3万元甚至更高。而且,按照良种马繁育标准化生产,一匹种公马在一个发情期能配10匹母马,而牧民自己家的种公马,一个发情期能配4匹母马就已经非常不错。至于肉用品种的马,马驹子的价值更低,一般也就三四千元。
李海说,对零散技术的搜集、传统技术的改造和新技术的研发,是形成良种马繁育标准体系的三大来源。昭苏养马尽管历史悠久,群众在生产中面临的问题都是采用土办法,偶尔能出个别高价值的马,但对产业整体提升来说无关紧要。传统的牧养、天养,对良种马来说是不适合的,良种必须要良养,天然放牧在防病规范化、营养需求供给等方面,明显处于劣势。改良后的马必须要舍饲圈养。好品种要实现高价值,没有良好的营养供给和饲养管理,基础再好也不行。这和人的成长是一个道理。良种马繁育标准的建立过程,就是一个好马好养深入人心的过程。一个品系的培育必须由一系列的技术环节构成,这个技术环节的标准化摸索非常耗时费力,刚开始搞标准的时候,他和昭苏县马业的技术人员经常半夜四五点给专家打电话,因为很多地方都存在把握不准、表达不清和技术关键点不清等问题。标准不是论文,技术环节、技术关键和技术应用都要清楚明晰,可复制可推广,尽管只是几页纸,但编制时要全部考虑进去。
阿星家养马已有22年的历史,他说,近几年他明显感觉昭苏懂马的人越来越多。与阿星的话相对应的是昭苏县提供的一组数据——国家伊犁马良种繁育标准化示范区项目实施以来,昭苏共梳理编制地方标准40项,建立考试服务微信示范单位3个、马业企业6个、马业合作社9个,发展存栏20匹以上养马大户1100余户,改良马匹1.5万匹,良种繁育率达到60%。
标准,激发了昭苏人的金点子
2020年,昭苏县市场监督管理局的一项重头工作就是推进该县全域旅游标准化体系建设,并且要向国家标准委申报全域旅游标准化示范区。
州市场监管局副局长鲁泽对此尤其关注。在他看来,昭苏的全域旅游仅凭优异的资源禀赋、独特的生态环境和厚重的文化底蕴,这些当然都需要,但还不是决定性因素。既然要在全国示范,那么昭苏县必须要有一套适应昭苏旅游业发展实际、完整的标准。
分管市场监管的昭苏县副县长杨秀云说,通过国家伊犁马良种繁育标准化示范区的建设工作,她得到的启迪是——标准可以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昭苏县确定马产业的发展方针是“一产打基础、二产上水平、三产大发展”,最终不仅要让马产业成为农牧民增收的富民产业,更要成为昭苏全域旅游的最靓名片。三产的标准化建设最难,搞好了效益也最大,只有建成了“标准昭苏”,才能有“品质昭苏”。
李海2019年经历的一件事是鲁泽和杨秀云的观点的最好注脚。一名从内蒙古农业大学兽医专业毕业的创业者,看上了昭苏的马资源和生态环境资源,设计推出了一个高端定制旅游项目——野骑,就是在昭苏野外骑马游览风景。项目推出后,很快就受到市场关注,但2019年他只接待了六七批客人。因为野骑对随行的马夫、骑乘的马匹、游客的装备、线路的设计等都有很多细节要求,如果没有一套严谨完整的标准,这个野骑项目无法保证消费者的产品体验甚至人身安全,推广和复制更无从谈起。
昭苏县市场监管局已在2019年年末实施了对食品加工小作坊的专项整治,为11家符合条件的食品小作坊发放了登记证,取缔了12家严重不符合条件的小作坊。该局党委书记张华说,这项工作的初衷是发现很多来昭苏旅游的人非常喜欢购买昭苏小作坊加工的菜籽油,但这个行业的标准化推进不够扎实,产品质量存在隐患。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食品加工小作坊小餐饮食品小摊点管理条例》出台后,该局在不收取任何费用的前提下,先指导经营者自查,然后加强日常巡查,在巡查中提供工艺标准指导并督促整改,严格规范食品小作坊生产加工行为,严厉查处违法生产经营行为,确保符合标准的小作坊为市场提供高标准、好品质的“昭苏制造”。
在今年1月召开的昭苏县委全委扩大会议上,该县县委书记张刚的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在昭苏打造“全国最好的马种质资源创新基地”“全国最大的马匹调训基地”“全国最知名的马文化休闲旅游体验基地”“全国最规范的赛马赛事示范基地”“全国最大的马产品加工基地”“全国最优秀的马业人才输送基地”,同时要在昭苏围绕全域旅游“八大体系”制定标准,示范引领,带动各族群众共享全域旅游硕果。此外,昭苏特色中草药开发的标准也提上昭苏县的工作日程。
昭苏县委的清醒认识,激发了县域推动标准化研究、标准制定、修订和实施的热情,促进标准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这将助推昭苏的全域旅游乃至经济社会发展杀出重围,对昭苏重新定义。(伊犁日报记者许继志姬存莉编辑苏敏资料图由昭苏县委宣传部提供部分来自网络)
关联稿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